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与微观情绪的潮汐交汇处,一些曾经屹立不倒的公众人物,突然在细微之处遭遇了名声的冰封。
他们并非失去了道德的航标,而是失察于脚下土地的深刻变化。
俞敏洪、何同学、李佳琦,这些在各自领域“光芒万丈”的名字,去年以来的“翻车”事件,与其说是个人偶发的失言,不如说是一次集体情绪在“液体现代性”背景下,对“精英盲点”的迅猛反噬。
当然,随着时间流逝,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也许不会有什么,但当时当刻的危机,吞噬性依然凶猛。
南极的冰川与格子间的焦虑
俞敏洪先生那封来自南极的内部信,带着冰雪世界的纯净与哲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新东方历程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普通员工的真挚感谢。
这份情感,我相信是真实的、经得起考验的。然而,当这份温情通过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投射到公众眼前时,却瞬间引发了一场情绪的“雪崩”。
展开剩余82%“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这简短的八个字,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戏剧性冲突,精准地击中了时代的心脏。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南极邮轮20天人均花费30万”等细节的聚焦与热议。公众情绪的敏感与易燃,并非针对俞敏洪个人的财富,而是对一种阶层与特权分野的投射。
当普通打工人挣扎于高企的房贷、不确定的“35岁危机”和永无止境的内卷时,企业家在地球尽头享受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一种时间和财务的“固态自由”。
这种自由,与绝大多数人所体验的“液态不安全感”——工作不稳定、财富流动性大、未来模糊——形成了尖锐而残酷的对比。
冰川的纯净,在焦虑的目光中,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多重失语,共情的瞬间断裂
俞敏洪的案例是空间和财富的隔阂。去年以来,李佳琦与何同学的事件,则更直观地揭示了劳动尊严与情感价值上的断裂。
今年,何同学拒绝给出“讨好型人格”的好评,从个体自由表达的角度看,或许并无不妥。然而,在集体意识层面,这被解读为对底层劳动者为换取微薄生存空间而不得不低头的“情感契约”的拒绝。司机师傅寻求的,可能不是一个客观评价,而是对服务过程中所付出情感劳动的认可。
当这种微小的、带着生存压力的请求被拒绝时,公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坚持,而是一种精英对劳动尊严的冷漠。网友要求“不要一键三连”的回应,正是这种对“情感PUA”的反抗。
去年,李佳琦在推销“天价眉笔”时,那句反问:“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则是一次标准的“情感羞辱”。这句话将系统性困境,如通胀、阶层固化、经济下行,瞬间归咎于个体的不努力和不认真。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否定了无数“牛马人”在格子间、在生产线上的辛勤付出。看上去,这不仅仅是价格的争议,更是一种对个人努力价值的否定,瞬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愤怒引信。
多重的翻车,表面是名人失言,内核更多是对底层情绪和劳动者困境的集体性“共情失语”。
算法加速,与“愤怒机器”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名人的道德批判,那将是片面的。这些事件的爆发速度、热度持久度,以及情绪的同质性,共同指向了背后的冷酷技术逻辑:AI算法与社交媒体。
不久前泡泡玛特两位员工私下对DIMOO挂件价格的讨论——“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没事,会有人买单的”——被曝光后,迅速引爆舆论。这句不经意的对白,成为了公众对商业逐利和自身被剥削感的完美代名词。网友们炸锅了,因为他们不仅在股市里是“韭菜”,在消费场也被企业内定为“会买单的傻瓜”。
一个名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品牌直播间里的私密对白,一旦被解读为“道德失范”或“阶层傲慢”,其带有强烈道德批判色彩的解读就会被算法赋予最大权重,瞬间完成从“个体焦虑”到“非理性共情”的病毒式传播。
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正在像一台“愤怒机器”。它根据用户的“愤怒偏好”进行精准喂养,将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内容推送到最可能引发共鸣的人群面前。这种情绪的传染和共振,不再是基于理性探讨,而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羞辱狂欢。
焦虑、不公感、对尊严的渴求,通过公众人物的瑕疵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投射点,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集体宣泄。
焦虑的“液体现代性”
这种普遍的敏感和易怒,并非空穴来风,它植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其《液体现代性》中深刻预言:我们正从一个“固体”的、结构稳定的社会,迈向一个“液体”的、不确定且不稳定的社会。
在“液体现代性”下,一切都处于流动状态:工作不再是终身制的保障,人际关系变得脆弱,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也在不断重塑。这种流动性带来的是一种普遍且深刻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普通人发现自己被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但一切都无法确定”的迷茫状态。
当俞敏洪在南极享受特权自由时,它与普通人对工作稳定、财富自由的“液态”不安全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这种对比,瞬间将宏大背景下的结构性焦虑,转化为对个体傲慢的愤怒共鸣。公众情绪的敏感与脆弱,正是宏大时代背景与微观技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性共情”,精英的必修课
在“液体社会”中,维护信任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对于公众影响力人物而言,构建和维护真实的、可预测的信任,是时代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不再是简单的危机公关,而是一种“战略性共情”的生存哲学。
第一,警惕“精英盲点”:公众人物必须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优越生活经验,已不再是大众的平均经验。当他们在山巅俯瞰时,必须心怀谦卑,并对底层和中产的经济压力保持高度敏感。不要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去简单地解释和评判别人的困境,因为许多困境本质上是结构性的。
第二,尊重劳动尊严:任何言论都应避免将系统性困境归咎于个人,杜绝任何形式的“情感PUA”或“努力羞辱”。企业家或名人应站在系统性困境的理解者角度,而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者。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就是尊重这个社会最基础的价值底座。
刘强东的“重出江湖”,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具反思价值的范本。他不是用精致的公关辞藻,而是用最原始、最具有身体感的方式,和快递小哥站在同一阵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甚至亲自与他们把酒言欢。他拿出的那股“光脚不怕穿鞋的”劲儿,多少让普通劳动者感受到了一种被接纳的温度和“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希望。
刘强东选择的,是放弃一部分精英的体面,换取与劳动者的情感联结,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基于对时代情绪深刻洞察的战略性共情。
在信息洪流和阶层冰川并存的当下,只有通过这种对结构性困境的理解和对劳动者尊严的尊重,公众人物才能在赢得大众喜爱的同时,避免触碰时代的敏感神经,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公共关系。
潮汐仍在涌动,而共情的断裂,可能比任何商业失败都更具颠覆性。精英们正规配资十大排名,必须学会与脚下的土地一同呼吸。
发布于:海南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