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为6.3亿美金,但历史上华为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累计许可收入的三倍……”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最近举行的华为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分享的数字们令业界瞩目。
而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的揭晓也是全场的焦点,从重构算力格局的 Scale-up 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到引领影像革命的红枫原色影像技术,从突破驾驶边界的实时环境认知辅助驾驶新范式,到定义连接未来的 F5G-A 万兆光接入技术……十大发明横跨计算、操作系统、通信、终端等核心领域,堪称华为技术创新的“展示场”。
其中,入选十大发明的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令人关注。透过鸿蒙这一样本,我们能清晰看到技术创新的“华为密码”,以及其背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开放创新飞轮”。
重构操作系统:技术改变体验的真实范本在智能设备高度普及的今天,“流畅”与“安全”堪称用户对操作系统的核心诉求。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就是对这两大诉求的精准回应,其技术创新并非停留在参数层面,而是深入到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成为“技术改变体验”的鲜活案例。
“丝滑流畅”的体验升级,背后是方舟引擎在并行计算、以存代算和端云协同三大技术方向的突破性支撑。对普通用户来说,最直观的场景莫过于“多任务并行不卡顿”:比如上班族在通勤路上,一边用鸿蒙手机打开在线文档修改方案,一边通过分屏播放行业会议录音,同时后台还在下载大体积的设计素材包。以往传统操作系统在这种场景下,很容易出现文档输入延迟、音频卡顿甚至素材下载中断的问题,但方舟引擎通过重构软硬件交互逻辑,让芯片、内存与应用之间形成“高效协作链路”:并行计算技术能同时调度多个硬件核心处理不同任务,避免单核心过载;以存代算技术则通过优化数据存储与读取路径,减少频繁调取硬盘数据的耗时;端云协同更能智能分配任务——将文档修改这类轻量操作留在本地,素材下载、录音转文字等重负载任务交给云端处理,最终实现“多任务同开时,每一个操作都像单开应用一样流畅”。
在华为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华为优化与控制领域首席研究员孙杰博士分享了这种极致丝滑流畅的背后原因,他带领团队从数学角度解构各类工程系统,创新运用运筹学、最优控制、随机分析等理论,重写了操作系统的资源分配与调度逻辑,尝试在有限资源和不确定性行为下找到最优解。“用户感受到的‘丝滑流畅’,其实是成千上万个微观决策在同时进行的结果。”
再看“安全”的重构,星盾安全架构从底层内核到应用生态的创新,让用户在数据分享、隐私保护中真正掌握主动权。比如家长给孩子分享家庭相册时,传统操作要么将整个相册全盘共享,导致孩子可能误删重要照片,要么手动筛选照片耗时费力;而鸿蒙的系统级加密分享机制,支持“指定照片+权限管控”的精细化操作——家长可以在分享相册时,仅勾选孩子需要查看的旅行照片,同时设置“只能查看不能下载、不能转发”的权限,甚至可以设定72小时的有效期,过期后自动收回查看权限。更关键的是,整个分享过程中,照片数据始终以加密形式传输,即使中途被截取,也无法破解查看;而当孩子试图截屏或录屏时,系统会自动弹出“对方禁止截屏”的提示,从源头杜绝隐私泄露。
更重要的是,鸿蒙在流畅和安全上是持续迭代、不断升级。在最近发布的鸿蒙6上,方舟引擎全面升级,流畅度比鸿蒙5再提升15%,相比鸿蒙4提升40%,而且在游戏等高负载场景下效果更为明显。而星盾安全架构实现了从底层内核到应用生态的全链路防护,新加入的AI防窥功能更是为用户提供了AI时代的更高级别保护。
三大创新思维:鸿蒙背后的华为逻辑鸿蒙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全栈架构创新技术背后,折射出华为三大核心创新思维,这也是华为持续领跑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其一,是系统级创新思维。方舟引擎的突破并非局限于单一技术点的优化,而是从编译、运行、协同全链路重构系统性能逻辑。而且,方舟引擎的创新不局限于软件层面,而是联动硬件、芯片与云端能力形成协同。例如其在编译阶段会结合不同设备的架构动态调整优化策略,运行阶段通过“AI功耗预测”联动硬件资源调度,协同阶段则适配鸿蒙分布式技术,让跨设备迁移延迟降低。这种不局限于局部改良、追求系统性突破的思维,让华为在操作系统这一核心底层领域掌握了主动权。
其二,是用户价值导向思维。用户价值导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让技术服务于人的体验”,星盾安全架构从设计理念到落地场景,均围绕“用户对安全与隐私的核心诉求”展开。例如,物联网时代用户的安全焦虑集中在 “数据被偷”“权限被滥用”“设备被控制”,而星盾的技术设计直击这些痛点,如星盾的微内核隔离与数据加密熔断机制,从底层阻止黑客非法访问设备硬件与敏感数据,星盾的隐私访问控制让用户“按需授权”。传统操作系统中,用户往往是“安全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星盾安全架构彻底改变这一关系,将“数据与隐私的控制权”交还给用户,甚至在应用需要图片时,仅提供指定一张照片非整个图库。
其三,是开放共赢思维。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说,虽然很多领先的软件和硬件产品是巨大的系统工程,但华为尽最大努力对大家开放。通过软件开源、硬件开放和公共云服务,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合作伙伴和客户可以使用华为技术构建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鸿蒙技术就是这样,从2020年,鸿蒙就将核心基础能力以 OpenHarmony 项目,交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托管。截至2024年底,openEuler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openEuler社区伙伴达到了1956家,开发者人数超过了21000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领先的社区之一。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说,“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为的DNA。”包括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在内的华为“十大发明”,指向的,就是华为的开放创新飞轮,这一飞轮持续转动,而且不断加速,关键在于“长期主义+开放生态”。
长期主义是华为创新的基石,过去五年,华为持续将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20%以上投入到研发中。2024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超过人民币1700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 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万亿元。正是这种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让华为能够深耕底层技术,在核心领域形成积累。
开放生态是华为创新价值最大化的保障,华为通过开源、专利许可、标准贡献等多种方式,让技术价值在产业协同中实现最大化。2024 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为 6.3 亿美元,累计已有48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或间接获得华为的授权许可,而华为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更是达到累计许可收入的三倍,这种 “既收费也付费” 的平衡策略,体现了华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构建了良性的产业生态。2024年,华为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技术新增提案超1万篇,累计贡献提案超过14万篇;“查思专利”公益项目免费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查询服务,升级后新增“语义检索”和“AI摘要”等功能,进一步推动技术共享。
这种“长期研发投入积累核心技术,开放共享推动产业协同,协同创新反哺研发升级”的闭环,正是华为开放创新飞轮的核心逻辑。
正如宋柳平在论坛上所言,“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华为将始终致力于开放、合作、创新。”在这一飞轮的驱动下,不仅华为的技术创新持续迭代,更带动了整个ICT产业的创新活力,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着“华为力量”。
从鸿蒙的崛起,到十大发明的集中亮相正规配资十大排名,华为用实际行动证明: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长期主义与开放生态的结合。在万物智联加速到来的今天,华为的开放创新飞轮正不断加速,不仅书写着自身的创新故事,更引领着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