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正规配资平台推荐,美克美家的门店里,常年灯光柔和、陈列精致,店员们穿着职业装,用最得体的语气介绍沙发的材质、木纹的触感、设计师的灵感。那是许多中产家庭心中的“理想客厅”。
可如今,这个品牌却频繁登上黑榜。
在社交平台和维权群里,不少前员工晒出被拖欠的工资清单,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8月,整整几个月的工资没发,销售提成也被搁置。

有人门店关闭后等待赔偿,有人已经半年没见到一分钱。
一位来自华东的销售员工说:“店关了,人都走了,承诺的补偿一直没动静。”据维权群统计,全国涉及员工超过400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地,累计欠薪金额超过千万。
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只是员工在讨薪,供应商也在要账。
多家为美克家居提供装修、运输、材料的公司表示,货款被拖欠,甚至有企业2022年就打赢官司,但只拿回三分之一的钱。
剩下的部分,被告知“公司资金排队”。

维权、起诉、闭店,这些新闻背后,是美克家居彻底吃紧的现金流。
这家曾被视为中国高端家居样板的公司,如今陷入了多重困局。
01
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财报早就给出了答案。
2022年,美克家居净亏损2.89亿元;2023年亏损扩大到4.63亿元;2024年继续亏8.64亿元。
三年合计,亏掉了整整17亿,2025年上半年虽略有收窄,但仍然亏损8798万元。
从数字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早已坍塌。
更直观的是现金流。
2025年上半年,美克家居账上货币资金只有1.56亿元,而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负债高达18.3亿元。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3%,意味着公司每挣1块钱,都背着0.6块钱的债。
这也是为什么员工工资会一拖再拖,公司“没钱可发”。

在一些内部沟通中,员工被告知“总部资金紧张”“集团统一排队发放”,甚至出现了门店“自负盈亏”的说法。但问题是,这些门店大多早已客流下滑、销售疲软,又哪来的盈亏可谈?
在家居圈,美克家居曾经是一个闪亮的名字。
1995年成立,2000年上市,凭借自主制造、原创设计和高端定位,成为中国家具行业最早“出海”的品牌之一。它旗下拥有多个子品牌:美克·美家、A.R.T.、Caracole、Jonathan Charles......风格横跨美式、现代、轻奢,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场。

2010年后,美克家居开始大举国际化:收购美国沙发厂Rowe、在越南设立制造基地、在北美和欧洲布点销售,到2025年上半年,国际批发业务的收入已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按理说,这样的全球化布局,本应带来更多机会。
但现实是,这一切在过去两年变成了沉重负担。
美国市场受高利率和房地产低迷影响,家具消费持续走弱,海外物流成本高企、关税波动频繁,让出口利润被不断蚕食。
过去支撑业绩的海外业务,如今反而拖了后腿。公司为了维持海外渠道运营,不得不持续投入资金,却迟迟等不到回报。
对于一家重资产企业来说,现金流断档意味着整个体系都在摇晃。
02
除了海外压力,国内市场同样雪上加霜。
美克美家采用的直营门店模式,曾被视为其高端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全国100多个城市、上百家大店,动辄上千平米的展厅,装修豪华、选址核心商圈。
这种模式确实撑起了品牌调性,却也意味着高昂的租金、人力和维护成本。
口罩时期过后,中产消费下滑、高端家居需求萎缩,很多门店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一位前导购透露:“门店的业绩任务从来没降过,但客流量比2019年少一半。”

2024年,公司开始收缩线下门店,当年关闭27家低效店,2025年还在继续缩编。
问题是,关店能省下租金,却带不回现金,装修折旧、员工补偿、库存处理都需要钱,而这些钱,恰恰是美克家居最缺的。
门店模式的崩塌,让企业陷入两难:不关,继续亏;关了,又得赔。
面对困局,美克家居也在试图转型。
它推出“House of Markor”设计师平台,希望从卖家具转向卖设计服务。还在电商、定制、跨境电商等方向做探索,力求通过线上渠道激活高端消费群体。
截至去年底,平台注册设计师超过9000人,推出了定制化软装方案、设计师共享空间等新业务。
这些尝试方向没错,但对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来说,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敌人。

转型需要投入,而资金已经告急。轻资产转型本该是主动选择,如今却成了被迫自救。
更现实的是,即便平台成型,也难以短期内覆盖大规模门店体系带来的亏损。
当公司债务压顶、门店维权、品牌信任受损,再漂亮的战略也难有执行空间。
03
美克家居的问题,不只是它自己的。
过去几年,中国家居行业普遍陷入低潮:房地产成交下滑、消费者延后装修、线上冲击线下、竞争价格化。
以往的高端家居概念,在消费降级趋势中变得尴尬。当越来越多家庭转向宜家、全友、顾家这类性价比品牌,美克美家的高端光环失去了支撑。
同时,行业结构也在重塑。
轻资产、柔性供应链、模块化设计、线上整装等模式崛起,让传统家具厂的生产逻辑被颠覆。
美克家居那种“自建工厂+直营门店+全球分销”的旧路径,已经不再适应当下。

过去它依赖规模、渠道和品牌故事,如今消费者看重的是价格、交付速度和体验。
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不是美克家居,类似的企业迟早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辉煌到危机,美克家居用了不到十年。
从国内设计师口中的样板间标配,到如今的欠薪公司,这一转折让人唏嘘。
它曾是中国家居品牌国际化的标杆,也确实走出了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
可企业的成长从来不是只靠设计和故事,而是靠现金流、管理、成本和节奏。
在高利率、消费疲软、供应链重构的时代,过重的资产和过高的杠杆都是风险放大器。
美克家居的危机,只是整个行业从高增长到低增长转型中的缩影。
如今,企业正尝试重组、转型、降本,也有员工依旧在等待欠薪兑现。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危机都为行业留下一个现实的警示,在风口上起飞容易,能稳稳落地的,才是真正的本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