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亮剑》里,原国民党暂七师的师长常乃超曾无奈地跟李云龙讲过一句话:“国军的命令是由天才出谋划策,却由蠢人来执行”。放在整个抗日战争甚至整个抗日斗争的背景下实盘配资网站,这句话毫不夸张,贴切得很。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掌控的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定调天下,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算是当时中国最强的那一拨。人手方面,更是人材济济,数不胜数。然而性格刚愎自用的蒋介石,竟然有把航母开翻的水平。明明有那么多能人,却偏偏不用,而偏偏用些庸才,最终导致他退出大陆,孤零零地守着一座孤岛。说起战场上的王牌,薛岳这位名将,却也被蒋介石耽误了大好前程。
被人们称作“老虎仔”的薛岳,是国民党军中战斗最厉害的将领之一。三次攻占长沙,他总共歼灭了10万日军,成为中国击毙日军最多的将领之一。不过,到了国共内战时期,薛岳似乎名声不咋地,战绩也没那么出彩。有些人就说,他在主要靠大兵团作战的解放战场上,战术太老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杜聿明、王耀武这些新派将领给拉下了档次。不过,这事儿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对手的评价是最为客观的。他的老对手、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就曾这样评价薛岳:
薛岳用兵灵巧而果断,而顾祝同一直是我军的失败者,这等于用平庸之辈取代了有才能的人。在高级指挥人员的更换上,明显反映出国民党的境况已经快走到尽头,终究会走向崩溃。
粟裕很少对国民党将领给予高度评价,可薛岳倒算是个例外。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还是解放战争时,薛岳都曾给我军带来不少麻烦,算得上个相当棘手的对手。不过,尽管如此,这样个能人,蒋介石始终没能由衷认可他,最后也逐渐被蒋彻底边缘化了。
从出身来说,薛岳算不上蒋介石的嫡系部下,他毕业于保定军校,以前一直在粤军那边效力。早在国民革命时期,薛岳就开始参与,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变时,叶挺带着警卫团1营守在总统府前门,薛岳则带着3营堵住了后门,多次击退叛军攻击。凭借他的勇敢和果断,孙中山对他留下了挺好的印象。从资历上看,薛岳和蒋介石差不了太多。
北伐一结束,蒋介石就稳坐了国民党新军阀里面的头把交椅。到1930年,中原大战打响,薛岳这会儿跟着俞作柏、张发奎等人一起反蒋,不过最终还是没能得逞,失败了。没多久,心情灰暗的薛岳只得跑到香港九龙,打算“学习德语”打发时间。
蒋介石虽然对薛岳心里没啥信任,但对他的军事本事还是挺看得上的。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东三省,还在上海发起了一二八事变。尽管如此,蒋介石仍旧坚信“攘外必先安内”,不断对我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以及洪湖苏区进行围剿。
蒋介石觉得国家这会儿挺乱,需要用人,于是决定跟以前反蒋的那些国民党将领“冰释前嫌”,不计前嫌。于是,他多次邀请薛岳出山,帮忙对付红军。结果,薛岳以普通士兵的身份,担任了国民党第五军的军长,全面负责“剿共”的任务。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红军不幸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薛岳带领十数万大军在红军后面猛追。最终,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而薛岳也在后方追了两万五千里。此,毛泽东曾风趣地说:
还请伯陵兄费心,帮忙替我送一程。
在“长追”的时候,薛岳除了专心打击“剿共”,还遵照蒋介石的意愿,整顿了沿途那些不听中央调遣的军阀,比如“贵州王”王家烈。被薛岳压力逼得不得不辞职后,到了1937年5月,蒋介石正式任命薛岳为滇黔绥署的负责人,同时兼任贵州省主席,稳稳坐上了西南的领头位置。
因此,薛岳凭借在“剿共”中的表现,从一个普通的地方军官一跃成为半中央军性质的将领。也就是说,他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啊,即使这样,蒋介石心底里毕竟没完全认可也不太相信薛岳。薛岳曾经“反蒋”,这始终成了两人之间难以释怀的疙瘩。同时,薛岳那股强烈的主见,也让蒋介石挺生气。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指挥水平其实挺一般的,没啥特别厉害的军事才能。不过,他偏偏自己不太清楚这一点,还特别喜欢炫耀,喜欢越级指挥,甚至连前线机枪怎么摆都要插一脚。这个事儿让前线的将领们都很反感,心里憋屈,却又不敢明说。不听蒋介石的“微操”,赢了战也得不到好处,输了也会被狠狠惩罚。结果嘛,很多前线将领索性就选择了懒得搭理他,任凭蒋介石乱指挥。
然而在此之中,薛岳却是个异类,他就敢硬顶蒋介石完全不合理的命令。薛岳的部下,第9战区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就曾回忆道:
他在指挥作战方面挺相信自己的判断,遇到蒋介石的命令,有时觉得不靠谱,也不会盲从。
首次长沙会战正打得火热,中日双方激烈较量,日军主力仅距离长沙140公里左右。为了保存自己的精锐部队,蒋介石特意电令薛岳:“不要死扛,可以放弃长沙。”可是薛岳却回应……
“长沙要是放弃,作为军人还算啥职责。”
薛岳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拒绝了蒋介石的撤退指示,决心再战到底。期间,他甚至冒险打通了蒋介石的电话。要知道,不听命令的后果可不轻,韩复榘就因此被处决过。但为了保卫国家,薛岳把生死都豁出去。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他力挫日军,赢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长沙战役一胜,许多百姓得以免受战火之苦,这对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莫大的好事。不过在蒋介石那儿,却不一定如此。大家都知道,他一向靠枪杆子说话,军阀中也算是顶尖的存在。这次,薛岳不听他的指挥,还打出了胜仗,难免让他的威信受到影响,甚至威胁到他的独裁统治。这一下,蒋介石心里又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更添火药味的是,薛岳为了纪念牺牲的士兵,成立了一个“精忠报国团”,每隔一阵子都要搞个悼念仪式。可是蒋介石最忌惮的,就是手下将领搞那些他管不住的小团体,所以他把薛岳叫到南岳衡山,对他一顿痛骂,还要彻查这个“精忠报国团”。薛岳吓得腿软,着急地一再解释,这才没惹得蒋介石不高兴。
由此可见,薛岳觉得蒋介石表面宽厚,内心却忌讳深重,这让相处变得挺不容易。抗战打完后,薛岳战功显赫,难免得意忘形,有点震慑到蒋介石。所以,抗战一结束,他就选择离开战场,退隐田园,跑到上海当了个退休的老头。如果没有后来的内战煽风点火,估计薛岳能安安心心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可是蒋介石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
1946年,蒋介石自己搞了一场全面内战。当时党国正处在用人的关键时刻,老蒋又突然想到那位刚刚闲着的薛岳,于是他立马打电报让薛岳立刻去军队报到,担任山东省主席兼济南绥靖主任。不过,薛岳实际上并不打算卷入这场浑水,伴君如伴虎,跟那像虎狼一样的蒋介石一块工作,他可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蒋介石可没打算放弃,专程派陈诚去上海亲自请人。刚开始,他让薛岳做陆军总司令,可薛岳一听,立马婉拒了;再后来,又要求他出任海军总司令。薛岳一听这事儿,哈哈一笑:“我压根没当过一天海军,怎么能做海军总司令呢?”
蒋介石看薛岳始终不肯听话,就在1946年5月,把他叫到南京,语气严厉地跟他说:
一旦共产党渡江,你还能在上海安心休息吗?为了党和国家的存续,我要你马上去徐州接替顾祝同。
薛岳看到老蒋都亲自出面了,心里知道不好再拒绝,否则就显得不懂感恩了。于是他只好勉强同意接替顾祝同,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淮海一带的战事任务。
薛岳甫一上任,就给我华东地区的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毛泽东听闻薛岳到了华东,曾反复叮咛陈毅等人:
你们碰到薛伯陵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儿。
到了战场上,我军果不其然中招了薛岳的圈套。当时我们在华东的几个根据地,主要有山东、两淮和华中,其中两淮那边联系着山东和华中,人口稠密,经济也很繁荣,对南京、上海的威胁可不小。所以薛岳把目标放在了两淮那块。
当年我军在华东主要有两支队伍,陈毅和宋时轮带领的山东野战军,还有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这两支部队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各自为战,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合并成一个整体。
针对陈毅和粟裕的难点,薛岳设计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上的目标是苏北,但实际上却表现出向泗县、沭阳北上的姿态。不过,真正的意图是派一位上将去突袭两淮地区。为此,薛岳还特意向蒋介石索取了被誉为“御林军”的美制74师部队。
1946年8月19日,薛岳开会商议,决定以第七十四师为核心,还搭配第七军、第二十八师、第六十九师以及第二十六师第四十一旅,组建苏北绥靖军。这个部队的任务是分头行动,假装向北前进,实际上朝南突袭,目标是夺取两淮地区。
薛岳专门叮嘱张灵甫:
我的目标是“挖心”战术,只有你师才能搞定这个事。在北上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守得稳点,跟在别的部队后头;南下的时候,要出其不意,动作得快点,把苏北的重要据点淮阴拿下来。有遇到一些小股敌人,就尽量消灭掉;如果一下子搞不定,就派点兵力盯着点,别耽误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在薛岳的忽悠下,山东野战军果然掉进陷阱,把主力集中在泗县和沭阳,没有想到国民党军竟然准备袭击两淮。就这样,精锐的74师突然从后方突袭,以快得不得了的速度直插两淮,成功占领了两淮的据点,把山东和华中的联系给切断了。
没办法,粟裕只得带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往北去,和陈毅会合。这样一来,薛岳不仅拿下了两淮的解放区,还轻轻松松地占领了对南京构成致命威胁的华中解放区,算是大捷了。
就在薛岳夺得胜利达到巅峰的时候,粟裕开始全面接手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在鲁南战役里,陈毅和粟裕运用了巧妙的伏击战,歼灭了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这次行动不仅打败了3万国民党军,还缴获了24辆坦克、几十门美式重型火炮以及420多辆卡车,这些装备大大提升了华野的战斗力。
鲁南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恼怒异常,似乎将薛岳此前的功劳全都忘了:
半年这段时间里,剿匪的损失最大,原因在于伯陵(薛岳)指挥出了问题。当时,把战车和重炮都放在最前面显眼的位置,时间一长,这无疑等于把精良装备送到匪人手里了,完全违背了战术原则。
空军司令王叔铭也趁机落井下石:
国军打不过仗,这个责任得由高级指挥官来扛。徐州外围那次败仗,薛岳得对他的指挥失误负责,至于陈(诚)总长一直没啥表示……而且,薛岳连着损失了两师兵力和他的快速部队全部,也没看到有人惩罚他,许多军人对这事都挺不满的。
蒋介石看到朝议气氛紧张,自己其实也不太喜欢薛岳,于是趁机把他给架空了,把指挥权夺了过去。接替他的人,则变成了蒋委员长的亲信——那个志大才疏的陈诚。
陈诚一到职,马上便搞了个50万大军南北夹攻的计划,想把华东野战军彻底围垮。谁知道陈毅和粟裕玩了个把戏,用声东击西的手法,先让陈士榘带着一个纵队装作主力,假装坚守临沂这个要点。其实他们的部队全都往北方挺进,袭击莱芜守敌李仙洲的七个师。蒋介石和陈诚果然掉了进陷阱,李仙洲那五万兵马瞬间全被歼灭。
这次战役,明明是由蒋介石和陈诚亲自指挥,薛岳几乎没有插手。不过,莱芜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竟然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薛岳身上,骂他“作战没能干好”、“指挥不力”。在开会讨论战事时,蒋介石还当众说:“全国战场,杜聿明打得最好,薛岳则是最差的。”
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把薛岳撤掉了职位,接任者竟然是那个指挥能力更差的顾祝同。顾祝同的军事水平其实并不高,唯一的优势就是绝对听话。薛岳后来回忆说,他被撤职的原因,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指挥意见不一致。蒋介石用人原则一直就是“宁愿用饭桶,也不愿用人才”。
就这样,薛岳不得不黯然退居二线,带着“总统府参军长”的虚职被打入了冷宫。
就算薛岳不再掌控指挥权,但他那敏锐的观察力依旧能给我军带来不少麻烦,影响挺大的。
淮海战役一打响,黄百韬兵团就陷入包围圈,蒋介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马上命令黄维兵团要赶紧去支援。他指示黄维兵团要立即从驻马店出发,沿着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这条线路,直奔徐州,不能找任何理由耽搁。这路线几乎是一条笔直的线,足见蒋介石那一刻的焦急心情。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句话倒也不错,但得考虑地形情况。黄维兵团嘛,是个装备精良的队伍,有战车营、榴弹炮营,再加上不少汽车部队。可是从驻马店到宿县,沿途道路一看就是泥巴路,又要经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和浍河这几个水域。虽然路线看着挺近,但走起来可就迟缓得很,容易被解放军拦截追击。对黄维兵团来说,这条路实在不怎么友好。
蒋介石这会儿真是慌得不行,但身为“总统府参军长”的薛岳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维。他马上出主意,告诉黄维千万别去宿县,而应该去固镇,跟李延年的部队会合,组成一个更大的兵团,接着把六个军集中在南边,向北配合徐州集团,一起打通津浦路。
薛岳这个建议,显然挺有道理的,虽然走的路远了点,但稳妥不少。等黄维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会和了,力量肯定会变强,中原野战军就不那么容易把黄维兵团包死了。要是黄维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一起向北走,粟裕对黄百韬的包围就会出现缝隙。毕竟,黄百韬顽强抵抗,华野也打得快见底了。黄百韬兵团要是被歼灭不了,肯定会给粟裕和华东野战军带来大麻烦。
蒋介石心头着急,怎么也听不进薛岳的话,他那阵子就想赶紧把黄百韬救出来。谁知道,黄维兵团刚到蒙城,宿县就沦陷了,中野一看机会,把黄维兵团包了个严严实实,成功把他们给挤在了口袋里。蒋介石没把黄百韬弄出来,不但没得手,还白白丢了个黄维兵团,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要是蒋介石听了薛岳的建议,黄维兵团或许不会彻底失败,黄百韬兵团也还有机会挽救。幸好蒋介石对薛岳不够信任,才让解放战争的脚步提前了不少。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政权的倒台几乎成了必然。到了1949年10月,薛岳再次上阵,负责守卫海南岛。不过,蒋介石对薛岳心存戒备,怕他掌握兵力搞独立。他在日记里还提过:“薛伯陵忘恩负义,比白崇禧还差劲。”
面对如同排山倒海般涌来的解放军,薛岳最终还是没能够坚守住海南岛,只能灰溜溜地飞到台湾。到台湾以后,他在嘉义县安顿下来,每天靠读书写文章、种花打猎来打发时间。从两蒋到李登辉的时代,薛岳一直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
民进党掌权以后实盘配资网站,这位百岁老前辈受到了不断的打压和调侃。到了1998年,他以102岁的高龄辞世,为自己漫长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