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
金日成曾经告诉斯大林,他们与中国同志在大方向上没有分歧,但在具体的军事策略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军队的控制权属于谁
虽然我们已经决定进入朝鲜作战,但由于时间紧迫,很多进入朝鲜后的具体问题还没来得及处理。
朝鲜战争不仅仅是志愿军的事情,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也参与其中。要想在与美军的战斗中占据上风,志愿军和人民军必须密切配合,否则容易出现问题。
自从我们进入朝鲜以来,第一次与朝鲜方面发生冲突,是因为军队指挥权的问题。
在金日成眼里,志愿军是来朝鲜帮忙的部队,就像客人到主人家一样。既然来了,就得听主人的安排,这是常理。
当金日成了解到我们支援朝鲜的部队有26万人时,才意识到这是一件大事。关于指挥权的问题,他不方便直接提出,于是建议将两军的指挥所合并。
在志愿军进入朝鲜之前,金日成曾派代表到中国讨论志愿军进入朝鲜的相关事宜。但双方的讨论内容并不深入,特别是在后勤问题上,仅仅提到了一点: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用朝鲜的货币,之后按照换算比率进行偿还。他们用的柴草,都是朝鲜政府采购的,按照市场价提供。
彭老总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时,对指挥权的归属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朝鲜军队的指挥权问题,现在我们暂时不要提出来。
第一,我们不了解朝鲜方的具体想法;第二,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散乱,新组建的部队正在中国境内接受训练,暂时还不能直接参战。
我军的指挥权完全在我方手中!彭老总的解释是:
首先,莫斯科明确表示,志愿军的指挥权应该由中国的指挥官来负责。
第二,彭老总对朝鲜的军事指挥能力持怀疑态度。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直言:“朝鲜方面的指挥显得非常稚嫩。”
第三,我们必须对中朝两国的民众以及数十万士兵负责。
1950年10月21日,彭德怀和金日成第一次在大榆洞见面。
在这次见面时,双方都没有提到统一指挥的问题。不过,毛主席特别指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里应该有朝鲜同志参与,还提议让朴一禹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和副政委。
虽然一开始双方都没有对统一指挥权表示反对,但是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随着战斗的进行,人民军和志愿军越来越需要紧密合作。
在之前各自指挥的日子里,双方部队已经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在军事配合和后勤运输方面,因为缺少统一调度,导致局面变得混乱。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彭老总就联系了在朝鲜的人员,跟金日成商量两军如何一起指挥的事。不过,商量的结果有点可惜,金日成一直认为两军只能通过参谋和电报联系,不能直接协调。
对于金日成不愿放手人民军的指挥权,这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军队关乎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可是你在刚刚失去了几十万朝鲜军队之后,还想指挥志愿军?这让人感到非常困惑。
对于彭总的军事决策,金日成经常插手。比如,人民军的第6师,人员编制还有6000多人,已经和我军的125师会合了。
彭老总向军委传达了希望金日成留下这支队伍共同作战的想法,然而金日成一直不同意,坚持要把这支队伍调走。
关于志愿军的指挥问题,我们一直坚持不放手,主张两军合作,统一调度。
这时候,我们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和朝鲜人的交往不容易。11月13日,政务院政务委员李富春去东北考察,回来后向中央汇报了情况。
报告内容如下:
在朝鲜作战时,志愿军既没有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也没有获得朝鲜友军的有效配合。目前,朝鲜人民军在政策和策略上存在重大不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彭德怀和高岗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但问题很多,一时之间无法全部解决。为此,建议征得苏联方的同意,组织一个中、苏、朝三方会议。通过这场会议,来解决前期作战中出现的问题。
毛主席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他向莫斯科发电报,传达了李富春同志的建议;另一方面,他又向彭老总发电报,提醒他在与朝鲜同志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当我们在战场上取得多次胜利,朝鲜同志才会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
在毛主席的倡议下,中、苏、朝三国首脑正式举行会谈。11月15日,这场会议如期召开,金日成和什特科夫一同前往志愿军司令部。
在会议上,彭老总说:“部队的作战行动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
苏联的代表清楚地说,两支军队应该由中方的同志统一指挥。至于金日成,他通过沉默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尽管金日成不太愿意合作,但在莫斯科的干涉下,朝鲜最终同意了两军统一指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商讨此事,金日成于1950年12月2日前往北京,与毛主席进行了会谈。
在这次会面里,双方同意由中国方面的人员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朝鲜方面的人员担任副手。这样一来,关于两军指挥权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雄是副司令员,朴一禹则是副政治委员,共同组成了这个联合指挥部。
是否跨过三八线进行追击
解决了人民军和志愿军的指挥权问题后,两军的合作明显变好了。原本以为这种和谐的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没想到,在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后,中朝双方又产生了新的争执。
第二次的问题核心在于,中朝联军是否还要继续向南推进并继续战斗?
彭老总作为前线指挥官,对部队的情况了如指掌。自从我们入朝作战以来,已经进行了几场大规模战役。从部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补给来看,我们必须好好休整一下。
在两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将战线推进到了三八线附近。12月8日,彭老总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准备在三八线以北几十里处停止进攻,让敌人占据三八线,这样可以在明年更好地消灭敌军主力。
彭老总汇报说,因为两次战斗的胜利,朝鲜方面有些轻敌,总想着快速结束战斗,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
朝鲜和苏联的代表觉得美国军队可能会很快撤出战场,他们希望中朝联军能迅速向南推进作战。
彭老总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朝鲜战争将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美国人不会轻易认输。虽然敌人战败了,但还有大约26万的兵力,加上坚固的工事,防守还是相当有保障的。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稳进的策略!
当时毛主席考虑到国际政治的因素,决定让彭老总发动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但在军事策略上,毛主席还是同意彭总的决定。于是,毛主席下令,我方在越过三八线后再打一仗后,全军休息,包括朝鲜部队。
1951年1月3日,彭德怀将军向金日成发了一份电报,内容是这样的:
当敌人的防线被攻破后,他们很快就撤退了。因此,我们只俘虏了三千多人,战果并不大。如果敌人继续向南逃跑,我们会追到水原等待下一步指示。在这次战斗中,我们成功占领了汉城、仁川、水原等地方,现在正准备休整和补充兵力。如果敌人在汉城部署大量兵力防守,我们不会强行进攻,因为各方面条件还不允许。
毛主席把彭老总的决定告诉了斯大林。不得不说,彭老总对战场情况的判断很准确。敌人并没有打算与中朝联军硬拼,而是继续向南逃跑,想把我们引到他们设好的阵地上。
为了彭德怀,他在1951年1月8日发布命令,要求所有部队停止进攻,全军进行休整。
彭老总的撤军指令让朝鲜方面感到不悦并提出反对。
就在彭老总下令部队休息整顿的那天,金日成表示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已经足够。1月9日,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得知此事后,发来电报建议:“为了防止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利的批评,他建议朝鲜人民军继续向南推进作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应留在三八线以北及其两岸地区。”
关于部队是否南下作战的问题,金日成多次与彭老总讨论。1月10日晚,双方进行了会谈。尽管彭老总已经把情况分析得很清楚,但金日成一直要求讨价还价,甚至提出先派出三个军南下,其余队伍休整一个月。
金日成希望赶走美军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制定作战计划,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
就在大家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彭德怀在1月11日接到了毛主席的紧急电报。
根据金日成减少休息时间的要求,参考了斯大林的意见,毛主席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可以把人民军的第一、二、三、五军团都安排在汉江以南的第一线,而志愿军则撤到仁川以及汉江以北的地方休整两到三个月,仁川和汉城的守卫任务交给志愿军。如果金日成觉得部队不需要休整就可以继续前进的话,那么人民军可以由朝鲜方面直接指挥。
那天傍晚,彭老总再次与金日成会面,对朝鲜方面的提议逐一提出了不同意见。
彭老总认为,朝鲜方总是希望侥幸成功,从来不去考虑实际的情况。在会议结束时,彭老总根据毛主席的来电说道:“志愿军需要休息一下,人民军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指挥。”
金日成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很清楚。没有中国战士的帮助,人民军很难抵抗美军。所以他承认自己有些轻敌,勉强同意全军休整两个月。
斯大林得知中朝双方在军事决策上发生分歧后,曾通过一封电报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志愿军的指挥是英明的,彭德怀同志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他的决策和指挥无疑代表着真理的方向。
在北京和莫斯科的推动下,金日成同意休整两个月。此前,在朝鲜内部的一次会议上,金日成提到:“单方面向南推进对我们来说太冒险了!”
在这次中朝之间的争执中,从军事角度看,彭德怀的观点非常实际,有着充足的理由。
朝鲜领导人的想法显得过于理想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虑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铁路运输的决定权在谁手中?
在突破三八线后,我们与朝鲜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问题最终解决了,但随着战线向南推进,中朝联军的后方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
那时确保双方军队的物资供应,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任务。
由于战争的影响,朝鲜的经济在1950年底陷入了困境,工业生产几乎完全停滞。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朝鲜政府提出了一个关于改进战争期间铁路工作的决定。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为了恢复工农业生产,确保国民经济运输”的问题。因此,在铁路运输和铁路管理机制方面,中朝双方产生了分歧。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们在朝鲜作战,但朝鲜的条件很艰苦,物资供应很紧张,没办法靠当地解决。美军的行动能力很强,如果打不过他们,我们就很难从敌人那里得到物资补给。所以,我们的补给线非常重要,必须想方设法确保物资能够顺利运到前线。
志愿军的物资大部分是从国内运过来的。但是美军凭借着强大的空军力量,疯狂轰炸我军的补给线,这使得我们的公路运输非常紧张。
要知道,在1951年,我们方的运输汽车损失率非常高,达到了84.6%。(数据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专业勤务》)
因为铁路运输的作用变得非常明显了。
早在1950年10月底,彭老总就向东北局建议要增强铁路运输,并提议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他还建议中央派遣铁道兵前往朝鲜,以增强修路的力量。
11月6日,铁道兵团和铁路员工援朝大队相继进入朝鲜,与朝鲜军民共同抢修铁路,确保前线物资供应畅通。
尽管如此,后勤供应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那就是铁路运输应该由谁来指挥。
我们打算把物资送到前线,必须用朝鲜境内的铁路。但由于两边各自管理自己的铁路,没法好好协调,所以整个运输过程非常混乱。
在朝鲜战场的那些日子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抢运来的物资虽然很多,但并不是前线急需的,而且没有人去卸货。相反,真正需要的物资却因为调度不当,迟迟无法送到前线。
后来,双方成立了铁路军管局,但中朝两国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在运力分配上,到底是优先保证前线物资的运输,还是主要保障民用和经济建设所需的物资,双方意见不一,争议颇多。
如何解决两国在运输方面的难题,已经刻不容缓。
关于成立中朝联合铁路运输指挥部的建议,金日成表示赞同。然而,在实际的谈判中,仍然遇到了不少难题。
在1951年2月19日的谈判会议上,朝鲜方面提出了以下意见:
如果中朝之间的货物运输量超过了朝鲜铁路的承载能力,有人反对中国提出的“优先保障军事物资运输”的建议。
其次,需要朝鲜交通部门参与到铁路管理中来。虽然同意建立联合军事运输指挥中心,但必须与朝鲜交通局共同办公。
在铁路管理方面,我们不赞成采用军事管理模式。
会议结束后,双方的意见依然有很大分歧。之前设立的铁路管理局,朝鲜方减少了它的权限。
就在双方因为这件事争执不下的时候,莫斯科的意见传来,改变了局面。
这场争论其实是在讨论联运司的领导权该由谁来掌握。
在那次争端中,斯大林站在中国这边。由于斯大林的明确支持,金日成在后来的谈判中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为了确保战争顺利进行,朝鲜的铁路需要由中国在朝鲜的指挥部门来管理。总的来说,为了朝鲜自身的利益,朝鲜和中国之间必须加强国家间的联系。斯大林在电报中这样表示。
1951年5月4日,中朝双方成功签署了《朝鲜铁路战时军事管制协议》。依据这份协议,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将于7月正式成立。该局将由中国同志担任局长兼政治委员,中朝各一人担任副局长,共同负责朝鲜战区铁路运输的管理等工作。
铁路运输问题解决了,现在铁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关于停止战斗谈判的事情
朝鲜战争持续了三年,但从1951年7月到战争结束,有一年半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在打。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双方开始接触并进行谈判。但在谈判中,中朝双方在停战谈判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争论不断。
自从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我就觉得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951年5月下旬,毛主席提出了一种策略,那就是“一边谈判,一边战斗,争取通过谈判解决关键问题”。不过,金日成的想法不一样,他不愿意让战争持续太久,而是希望通过发动全面进攻来解决问题。
后来毛主席邀请金日成来北京,讨论一些事情。金日成同意毛主席的想法,但他心里还是想着要打回去。所以,他就要求斯大林见见金日成和高岗。
斯大林同意了我们关于停战谈判的提议。因此,金日成不能再坚持他的立场,朝鲜战争进入了边战斗边谈判的阶段。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场上双方的力量基本持平,但在板门店的停战谈判中却陷入了僵局。
中美双方在战俘问题上存在分歧。毛主席主张继续战斗,不希望在谈判中做出让步,而朝鲜方面则希望接受美国的停战条件,尽快签署停战协议。
金日成觉得,拖长谈判不是好事,因为美国的飞机还在伤害朝鲜的百姓。而且,美国军队抓到的很多志愿军,以前都是蒋介石的人,政治上不可信。所以,跟他们争论没有多大意义。
毛主席的看法不同,面对美国的强硬立场,他指示李克农采取相应措施。
只有坚持不懈的坚定立场,我们才能掌握主动,迫使敌人退让。为了在谈判中达到这个目标,你们需要再与敌人斗争几个月。
关于战俘的处理,美国坚持自愿回国的原则,而中国则要求所有战俘一律遣返回国。这种分歧使得谈判进展困难,陷入了僵持状态。
这个时候,朝鲜方面感到非常焦急。他们原本计划在五月份完成谈判,并打算根据谈判结果来安排下半年的经济和政治工作。
他们没想到的是,中方在处理战俘问题上,会让谈判陷入僵局。
金日成向中国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在战俘问题上做出一些调整。考虑到朝鲜的请求,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即除了非朝鲜籍的战俘需要全部遣返之外,朝鲜籍的战俘可以不必全部遣返。
美国人对我们的让步充耳不闻,最终决定一起遣返83000人。这包括人民军被俘人员的80%和志愿军被俘人员的32%。
针对美国的提议,中国和朝鲜又一次出现了意见不合。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毛主席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接受对方的提议,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嚣张。
毛主席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接受这个方案,并且已经做好了战争扩大的准备。
尽管金日成支持毛主席的观点,但他内心还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中朝双方在战俘问题上存在分歧,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一个更实际的原因。
双方对战俘的处理方式并不一样!
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扣留战俘。当初,彭老总向毛主席请示,想要释放一些俘虏,以此来削弱敌人的士气。
毛主席那时候说:“释放一些俘虏是好的,以后对俘虏应该随时分批释放,不用请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手里控制的俘虏数量不多。为了方便处理,来自南朝鲜的俘虏交由人民军看管,而志愿军则主要负责其他国家的俘虏。
这大概就是原因了。我国提倡遣返全部俘虏,因为咱们手里俘虏并不多。
北朝鲜方面考虑到日后国内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他们扣留了许多南朝鲜俘虏。根据苏联大使的报告,北朝鲜认为留下大量南朝鲜俘虏,在朝鲜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比较好,因此无需考虑他们想返回家乡的愿望。
朝鲜领导人的底气没有那么足,对于中国提出的“全部遣返”原则。
斯大林最终还是站在中国这一边,支持中国的立场。
1952年7月15日,毛主席给斯大林发了电报,说美国提出的方案很不公平,这是敌人想破坏中朝两国的团结。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退让。第二天,斯大林回电,认为他们在和平谈判中的立场完全正确。
在这次谈判中,我们必须坚持全部遣返俘虏的立场,要求美国先做出让步,不能被美国的威胁吓倒。
为了说服朝鲜方面,莫斯科亲自出马。没过多久,斯大林在与金日成的会谈中,就提到了战俘的相关问题。
我们不能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斯大林用坚定的语气结束了这次讨论。
但是,美国代表没有让步,反而宣布无限期休会。从那以后,有关战俘的问题在联合国内进行了讨论。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