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日军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先打中国,再攻占印度,最后通过控制中印和东南亚的资源,一路向西推进,最终和德国会合,达到分割整个亚欧大陆的目标。
可是大家都很好奇:日军在中国折腾了14年,甚至连美军都头疼,但他们才在印度待了5个月就宣布放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有些原因让人哭笑不得。
1931年9月18日,日军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正式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然而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日军没有进一步扩张,一直到1937年7月7日才发动全面侵华。那这段时间日军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其实日军的核心目标是巩固对东北三省的控制,并将其建设成一个稳固的后勤基地,日本虽然是列强之一,但资源贫乏,地理条件限制了它的扩张潜力,吞并东北后,日军需要稳固统治,并开始利用这片富饶土地作为发动全面战争的跳板。
展开剩余89%吞并东北后,日军在政治上加强统治,还大力发展经济和军备。虽然东北资源丰富,但与整个中国的面积相比显得狭小,日军将其视为战略后方。1937年,日军信心满满地发动了全面侵华,认为中国军队软弱无力,最多三个月就能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超出了日军的预期,即使是已被占领的区域,民众也在不断抵抗,迫使日军投入更多的资源维持统治。占领并未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让日本付出了更多的代价。随着战线的延长,日军在中国的消耗越来越大。
为了弥补中国战场上的损失,日军开始在亚洲其他地区扩张,菲律宾、越南等地纷纷沦陷。然而当日军踏上印度土地时,才真正遇到了自己的噩梦。与东南亚的征服不同,印度的抵抗超出了日军的想象,困境不断加剧,日军的扩张步伐陷入了困境。
要搞明白日本为什么在1944年对英属印度发动侵略,得从美日关系的变化说起,其实日军能够在中国打得风生水起,和美国当时的“绥靖政策”密切相关。二战爆发初期,美国对欧洲和亚洲的态度完全不同。
虽然罗斯福早就预言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劲敌,但由于国内的犹太资本集团当时忙着给日本供应能源,根本不想让政府对日本下手,甚至一度爆发了抗议要罢免罗斯福的事件。
面对这种压力,罗斯福只能决定“先解决欧洲,再处理亚洲问题”,在有限的程度上继续为日本提供能源和战略物资。这种妥协让日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美国不敢与他们开战。于是日本继续扩张战线,侵占东南亚,还开始觊觎英国和美国的殖民地资源。
到了1940年7月,美国终于对日本开始采取限制措施,但还是太晚了。与此同时英国在1940年10月重新开放了滇缅公路,对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救援物资,支撑了中国的抗战。此举让日本的战略更难以实现,促使美国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逼得日本不得不做出更为极端的反应。
于是日军决定对美军发起偷袭,标志着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同时日军还发动了一系列攻占东南亚国家的战役。二战初期日军在亚洲战场的表现相当强势,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甚至连在太平洋的美军也吃了不少苦头。
但随着日本的野心不断膨胀,战线越拉越长,这个小小的岛国开始力不从心,渐渐出现了颓势。到了战争后期,日军不得不同时在中国、太平洋两线作战,已经顾此失彼,四面楚歌。
在其他亚洲战场,日军也丢尽了面子,损失严重,局势越来越不利。与日本是“轴心国”盟友的德国也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情况堪忧,为了改变战局,希特勒和日本军政府商量后,决定联手攻击印度,试图扭转战势。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带领8.5万兵力,号称要解放印度,目标直指英帕尔。当日本决定进攻印度的英帕尔地区时,他们开始在东南亚寻找一支强悍的部队。
然而大部分精锐部队都在中国战场,东南亚的部队虽然有些战斗力,但还要面对中国远征军的强大压力。于是日军决定从现有的部队中挑选出最强的一支来执行这次任务。
这支部队出发时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曾与英国军队交过手,认为英军的战斗力不值一提,一旦面对大量日军,英军就会缩手缩脚,根本不堪一击。相比之下日军认为英军比中国军队更容易对付。
但谁也没想到,这支自信满满的部队,刚走到英帕尔前,就变成了一支疲惫不堪、随时可能崩溃的队伍。前往印度的路途必须穿越缅甸,而缅甸的丛林成为了日军的第一道障碍。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日军在物资匮乏且急于前进的情况下,决定先闯丛林,再补给。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因为行军路途遥远,而且东南亚地区的交通非常不便,许多地方甚至连公路都没有。如果停下来等补给,耽误了进度,日军很可能就会面临无法完成任务的困境。
于是他们硬着头皮进入了丛林,但很快就发现,眼前的丛林充满了危险。看似无害的环境,实际上却处处危机。大到毒蛇猛兽,小到蚊虫苍蝇,都是潜在的威胁。这片丛林异常茂密,甚至连带队的向导都不知道通往英帕尔的道路。日军的指挥官只得依靠指南针和地图,慢慢摸索前行。然而部队的行进速度变得非常慢,这让士兵们的痛苦也加剧了。
丛林里的蚊子尤为厉害,成群结队的蚊子时刻在日军周围徘徊,一不小心就被咬上好几口。被蚊子叮咬后,士兵们很难忍住瘙痒,开始不停抓挠。可一旦把皮肤抓破,伤口就很难愈合,湿气重、环境恶劣使得伤口容易感染。而且暴露在外的伤口还会被蚊虫再次叮咬,感染的情况更严重。
结果很多士兵因感染生病,连走路都成问题,更别提加快步伐了。而毒蛇也给日军带来了致命威胁,丛林里的毒蛇藏匿在树梢上或是草丛中,如果有士兵不小心踩到或惹到它们,一口咬下去,没多久就会命丧当场。
随着战役深入日军虽然成功占领了多个据点,迫使英军后撤,但他们很快发现,英帕尔的丛林比预想的更加艰难,山地和密林让日军的行进变得极为缓慢,而且英军的反击比想象中更加顽强。
日军占领的每个据点,英军都会带走能用的物资,无法带走的则毁掉,导致日军占领的地方根本无法得到补给,最致命的问题是,随着补给线的断裂,日军的粮草开始枯竭。
为了减少士兵负担,日军试图用牲畜来运送物资,甚至在需要时宰杀它们作为食物。然而牲畜并不像士兵那样听话,随着深入丛林,它们变得越来越不安。最初是拒绝听从命令,后来干脆撒欢逃跑。虽然日军设法追回了一部分,但很快又开始四处乱跑,完全失控。
无奈之下日军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管理牲畜”的小队,任务就是追捕这些逃散的动物。但这消耗了大量人力,也拖慢了进攻速度。为了突破困局,牟田口廉也下令快速进攻,但英军并未与日军正面交锋,而是利用地形进行消耗战。
时间一长日军的资源和士气开始消耗殆尽。尽管牟田口廉也组织了多支敢死队,但效果微乎其微。长时间的围攻让日军陷入困境,物资和弹药逐渐枯竭,士兵们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
最糟糕的是由于中国远征军的阻击和热带丛林的恶劣气候,日军的补给线被完全切断。雨季到来时,空投几乎无法进行,物资始终无法及时到达。最终日军发现,自己被“耗死”了。
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下,士兵们的战斗力急剧下降。成千上万的日军开始放下武器,四处寻找食物,野草、树皮、蜗牛、老鼠都成了他们的“食物”。随着时间推移,热带疾病蔓延,疟疾、痢疾等病症迅速侵蚀了日军的队伍。
英军趁机反击,日军在完全没有战斗力的情况下开始溃退。最终,2万日军被英军消灭,剩余的6.5万中,超过5万因饥饿和疾病丧命,只有1万人勉强活了下来。日军的失败让他们损失惨重,也标志着亚洲战场的转折点。
这场失败对日本的影响巨大,直接削弱了他们在中国战场的力量,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军,失去了精锐部队后,在中国的战斗变得更加艰难,更糟糕的是这次败北加速了日本的整体崩溃。英帕尔战役的惨败意味着日本在印度的战略彻底失败,这让日本的处境变得更加绝望。面对如此困境,日本在1945年终于承认失败,正式投降,二战结束。
这代表着中国人民经过14年抗战,终于获得了胜利,14年间多少人流血流泪,承受着无尽的苦难,终于迎来了这一刻的到来。日本的投降是它自己覆灭的开始,也象征着纳粹阵营的崩溃。
听到投降的消息,全国上下欢腾,街头充满了庆祝的景象。中国人、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胜利庆祝。直到2013年,许多英国人仍然认为英帕尔战役是二战中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永远不要低估对手,也不要过于自信。日本因过度自信而付出了惨痛代价。它也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和坚韧,像英军一样,尽管处于劣势依然没有放弃。
二战的胜利尤其是在亚洲的胜利,为全球带来了新的和平时代。虽然和平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但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要珍惜和平,警惕历史悲剧重演,牢记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布于:河南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